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51.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天聖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曆三年公元,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52.秋詞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儘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裡,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註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盪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衝雲霄了。字裡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像馳騁於碧空之上。於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於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53.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54.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 一作:蓬萊)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並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 55.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56.沁園春•長沙 現代: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所作。長沙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地方,長沙也是中國農村革命的發源地,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1911年,毛澤東來到湖南長沙第一師範。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與同學暢談人生國事,毛澤東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這首詞寫於1926年秋(作者手書此詞稱「一九二六年作」,見《毛主席詩詞墨跡續編》,似系筆誤。1926年秋作者在上海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未去過長沙),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情采飛揚,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全詞上片即目寫景,下片回憶往事。發端「獨立寒秋」三句,點明時地,時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筆平平,語氣舒緩,實為下文蓄勢。以「看」字領起的幾句,是一組完整的領字長句,一氣呵成,文勢陡急,吐露出作者對眼前江山美景的極度傾倒。眾多的排比句和對偶句使景物描寫富有層次感:山是紅的,水是碧的,色彩對比;山上的樹,如朝霞一般的絢爛,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馬奔馳喧鬧,動靜互襯;仰觀鷹飛,俯看魚游,視角轉換,呈現出一幅色彩繽紛、生機勃發的活動著的湘江秋景圖。於是作者不禁發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由衷讚嘆。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類,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發展,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情景!從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九辯》)起,悲秋成了中國古代詩人墨客筆下的恆久主題;雖也有個別頌秋贊秋之作,如劉禹錫《始聞秋風》「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指秋風)扶病上高臺」,感謝秋風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詩歌中已屬鳳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氣魄,自然不能也無須與這裡的「萬類霜天競自由」來比較。作者後來的詠秋詞「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採桑子•重陽》),都反映出作者對壯闊寥遠、自由矯健、勁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重和愛好。這句對秋景的禮讚,已使詞情趨於高昂。然而,百尺竿頭再翻進一層,突發一問:「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全詞遂達於高潮。 「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悠悠時空、茫茫大地,涵蓋人類歷史、現實鬥爭的大問題,正體現了本篇的中心思想。這裡凝結著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著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毛澤東從1921年夏天起,就積極獻身於建黨和各種革命群眾運動。1924年冬他返回湖南,在韶山等地組織「雪恥會」等,展開了一系列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革命活動。1926年秋,湖南督軍趙恆惕密令逮捕毛澤東,毛澤東機警地離開韶山,取道長沙,南下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這首詞即作於暫留長沙期間。 明乎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不是以游賞者的閒適心境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帶著為民族爭自由、為人民求解放的強烈使命感,才不期然而然地尋找到與大自然的契合之點。「獨立寒秋」的「獨」,「悵寥廓」的「悵」,都在此詞樂觀、熱烈、絢麗的基調之上,不免抹上一筆獨立絕行棖觸無端的迷茫冷雋之色,並非單一的感情更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深沉感受。特別是「誰主沉浮」一問,不啻抓住了當時革命鬥爭全局中的根本問題:中國的命運究竟由誰來主宰?本篇似有問無答,實際上是有答案的。日後作者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用文學語言作出的回答,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則是理論的答案了。其實,此詞的下片也是一種回答。 下片是寫年輕「百侶」的群體活動;但又專寫其在長沙的行跡,以貼切本地風光,使全詞的取材即繪景和敘事兩者又復統一,緊緊集中在詞題「長沙」上。對長沙,對橘子洲,毛澤東有著太多的追憶。他曾在省立第一師範求學和進行革命活動長達5年之久,以後又多次居留長沙。在嶽麓山下,他發起成立新民學會,與蔡和森、何叔衡、陳昌、張昆弟、羅學瓚等「同學少年」或「書生」一起,立誓為國家民族服務。他在長沙主編過《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組織平民夜校和文化書社,「指點江山」,評論時政,寫下了篇篇激昂慷慨的宏文華章。袁世凱準備稱帝,他所任命的湘督湯薌銘積極擁戴,毛澤東四處印發小冊子,加以揭露抨擊;張敬堯督湘,他又領導「驅張運動」,把這些反動軍閥看得如同糞土一般。詞中「恰」字以下的又一組領字長句,就是對這些活動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作者最後又以如椽大筆,突出描寫了當年游泳的生活細節。人們都知道作者喜愛游泳,尤擅在大江大河中劈波斬浪。他的《水調歌頭•游泳》有句云:「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游泳在作者作品中已成為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意象。正如他多次闡發的那樣:「革命者不可能在溫室中成長,要在大風大浪里鍛鍊自己」,「人類社會就是從大風大浪中發展起來的」。因而,結尾三句不僅表現了作者和「百侶」那種一往無前奮勇搏擊的豪情壯志,而且也昭示人們:「主沉浮」的偉大革命理想的實現,必定需要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57.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饈;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碧 一作:坐)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 58.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59.山居秋暝 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當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別墅)時所作。 60.雨霖鈴•寒蟬淒切 宋代: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起首「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捨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像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淒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淒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緻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像,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像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61.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62.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這首詞通過描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了作者殺敵為國的雄心壯志,體現了為了效力抗擊侵略的豪情壯志,並委婉地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于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63.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淒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裡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是無用的。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這首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淒。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64.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繫,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65.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兩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詹鍈先生在《李白詩文系年》中根據任華《雜言寄李白》詩,認為第一首五古為李白入長安以前(開元年間)所作。另有人認為第二首七絕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李白到廬山的夏秋之交。 66.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67.短歌行 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談讌 一作:談宴)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水 一作:海) 此詩的寫作時期各說不一,歸之有兩種說法: 一是赤壁之戰之前二是赤壁之戰之後。第一種說法以章回小說為據,不可靠。第二種說法也無史政。所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尚無定論。 6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 自序》)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69.出師表 /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遊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70.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是作者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作者心曠神怡,讚嘆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7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72.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餘》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範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73.孫權勸學 宋代:司馬光 撰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三國時期,孫權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軍隊,不久周瑜病死了。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佐,然而劉備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吳三方鼎峙的局面。為了加強國力,孫權勸呂蒙多學習。「孫權勸學」的故事就發生了。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7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像。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艷、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是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75.五柳先生傳 魏晉: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學者林雲銘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通過對五柳先生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來用以自況的文章,抒發了陶淵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個愛好讀書、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形象。 76.魚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歟 通 與;鄉 通 向;辟 通 避) 孟子的哲學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彆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的作用,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浩然之氣」,做到「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於生,必須捨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捨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不住萬鍾、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捨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77.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文帝嘗令曹植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真實度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後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於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繫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後是非誰管得』了。」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藉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並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78.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表現作者癡迷山水以及淡淡的憂國愁緒。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後,作者筆鋒一轉,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不能不說是奇蹟,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於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於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並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麼能不叫人遺憾!最後,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癡似相公者",「湖中人鳥聲俱絕」仍出來賞雪。「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說明是早有準備,更體現了他們共同的「癡」。 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79.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80.口技 清代: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本文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異常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全文緊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進行正面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弛緩至緊張的三個場景,再側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文章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行文語言簡練而又細膩,形象而又傳神,構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調。 81.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組詩作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年龔自珍辭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後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於是誕生了《己亥雜詩》。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並反用陸遊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複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82.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 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瓜洲渡口,也望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非黑白顛倒的官場,離開那醜惡,腐朽的地方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餘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 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修辭上的錘鍊。 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在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這個字,曾試過滿,過等字,但最後還是把這個字改成了「綠」。 83.龜雖壽 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騰 一作: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此詩約作於公元208年初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 這是一首充滿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的哲理詩,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詩中「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作者從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觀點出發,否定了神龜、騰蛇一類神物的長生不老,說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猶有 」和「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著。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現出一種深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並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 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曹操所云「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這裡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壯志豪情。 84.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85.示兒 宋代: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詩為陸遊的絕筆,作於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遊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86.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 通:無)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像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87.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夜遊 宋代: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閒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88.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嬛記》引《外傳》云:「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有的詞選認為,此說「和作品內容大體符合。 8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90.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91.天凈沙•秋 元代: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92.山中 唐代: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此詩創作於初冬時節,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 93.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94.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95.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96.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代: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一作:淚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97.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98.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版本二) 這是一首作者王冕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畫作為《墨梅圖》,紙本,墨筆,縱31.9cm,橫50.9cm。自題:「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元章為良佐作。」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夸,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讚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勳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讚譽梅花,實際上是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讚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99.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100.春雪 唐代: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此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北方人來說,新年無芳華是正常的,但到過嶺南的韓愈卻覺得北方春來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內容簡介

《瞭解群眾投資心理.掌握致富先機》

  在解釋股市的行為時,心理面極少被認為是重要因素。多年來,投資人應該利用所有可用的資訊,才能對他考慮投資的公司未來價值,以及整體經濟健全性產生「理性預期」。但是由於買賣股票的人是凡人,市場哪有可能持續保持理性和高效能?凡人往往極不理性,談到和金錢有關的事情時,也不例外。由於忽視心理面機制,就很難更深入探討市場漲跌。因此,要增進對市場理解,研究群眾心理缺之不可。

  本書探討的主要是和長期的箱形區有關的心理面。不管是整個股票市場,或是個股,都傾向於花很多時間橫向移動,價格起伏不大。等到股價強力突破箱形區,也就是在成交量擴增的情況下,價格迅速大幅上漲或下跌,擺脫盤局的時候,逐漸累積下來的心理動能發揮作用,為顯而易見的群眾行為創造條件。

  在解釋股票市場行為時,本書將深入觀察群眾心理現象。我們將從不同的人眼中,看同一件事,以便瞭解許多人都會有的一些重要心理反應,不管他們的背景、經驗和價值觀如何。作者目的是引導讀者瞭解群眾心理在市場上的運作方式,並且協助讀者辨識自己和書中的人物有哪些類似的地方。請仔細傾聽群眾的聲音,擬好成功的操作計畫,才能不隨波逐流,掌握致富先機。

作者簡介

  Carl Gyllenram卡爾.尤倫蘭於1985年創立瑞典技術分析師聯盟(Swedish Technical Analysts Federation),擔任理事長多年;並且是國際技術分析師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Technical Analysts)會員。同時擔任瑞典斯堪的納維亞私產銀行(SEB EnskildaBanken)的資深資產經理人。斯堪的納維亞私產銀行是北歐大型資產管理公司SEB的旗下企業,尤倫蘭管理瑞典和歐洲的股票投資組合。著有《股票市場的群眾心理》(Crowd Psychology in the Stock Market),在瑞典出版。

詳細資料

  • ISBN:957047739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G3LE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22399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通霄減肥中醫調理台中北屯區減肥中醫推拿法通霄拔罐療法中醫診所台中北區體質調理達到減肥效果的中醫診所
造橋產後瘦身減肥中醫診所 頭份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穴位埋線減重效果好的西屯中醫診所推薦平鎮針灸埋針中醫診所 台中北屯區拔罐療法中醫診所 桃園八德中醫減肥推薦的中醫診所台中北屯區穴位埋針中醫診所 頭份內分泌失調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針對肥胖減重瘦身推薦的新竹中醫診所台中北屯區不與經期衝突的中醫減肥門診 龍井減肥中醫推拿法 南港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xw3gjzk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